聚焦本质安全提升 全链条监管发力 三年治本攻坚行动如何筑牢安全防线?
近年来,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,但安全生产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,特别是一些地区和行业领域发生的重特大和有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,暴露出一些地方、部门和企业单位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,安全基础不够牢固,本质安全水平总体不高。
为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,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,自2024年1月起,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。利用三年时间,深入开展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、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、安全科技支撑和工程治理等工作,扎实推进“一件事”全链条安全监管。
这项行动开展以来,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?消除事故隐患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?近日,总台记者深入天津、浙江、江西等地进行了采访。
在天津南开区的一个居民区里,燃气安检员陈铭正在进行入户安全检查,此次检查的重点是查看是否有漏气现象,以及居民是否掌握使用自闭阀、物联网燃气表等设备。
陈铭:在这个表与灶之间,加了一个自闭阀,一旦漏气,自闭阀会回去的,等于就把气源截断了。
燃气安全事关千家万户。从2022年起,天津市对559.3万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实施户内燃气设施提升改造工程,通过更换物联网燃气表、加装燃气自闭阀、更换丝扣连接管等措施,提升居民家中的燃气安全。除了用气环节,燃气管道的更新改造也在同步进行。
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燃气管理处处长 张威:从2022年以来,天津市加大了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力度。为了能够及时发现管网出现泄漏,我们在天津市地下安装了1万多台的激光感测设备。通过这种激光感测的设备,可以灵敏地捕捉到轻微的泄漏,能够提前发现问题的苗头,杜绝问题扩大,发生次生安全事故。
燃气设施中,如阀门、管网、调压站等,通常隐蔽性强、运行环境复杂、安全风险较高,任何一个环节疏漏都可能引发泄漏、爆炸等安全事故。而燃气整治涉及问题排查、施工改造、运行监测、后续维护等多个环节,需要多部门协同,传统“各管一段”的模式易导致环节脱节、责任不清,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隐患。
这些难题如何化解?天津市以地下管网改造为突破口,构建起燃气安全“一件事”全链条整治体系。天津市城管委、市发改委、市住建委等17个成员单位聚焦燃气关键环节,依据职责推进各项任务落实。
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张逢凯:就是解决由谁来管,如何管和怎么管的问题,通过“一件事”全链条解决。由一个部门来牵头,涉及到其他监管部门进行协作配合,形成一种合力。
数据显示,2022年至2025年天津市改造老旧和问题集中的管网2445公里,超过前20年改造量的总和,户内燃气设施整体改造完成率99.5%,燃气安全“最后一米”技防、物防水平得到强化。
近五年重特大火灾事故数据显示,违规动火、电气故障等是主要诱因,电气焊作业是安全事故的高发领域。长期以来,人员无证上岗、流动性大,违规作业不容易被发现,监管涉及多部门,难以形成合力。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难题?
在浙江金华武义县,当地借鉴共享单车“扫码骑车”管理模式,从2023年起,为电气焊设备“加芯赋码”,在全国首创电焊作业智能监管平台“焊有序”。武义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李浩介绍,这项措施就是给每台焊机办了“身份证”,加装具有定位、远程控制、作业环境监测的集成芯片,再给每个焊工匹配了一把“电子钥匙”。
李浩:我们这个码通过平台和应急部的特种(作业)人员的平台相连接,只有有证的人扫了码以后焊机才能开机,无证的人扫了码也不能开机。
利用这个小程序,电焊作业人员从扫码到开机,单次操作仅需5秒钟。同时,电焊设备上加装的气感、温感检测模块,可以感知电焊作业中的异常数据,强制设备自动断电,实现人防与机防的协同配合。而对于流动电焊管理,李浩表示,武义县以“15天内3次移动4公里”为流动焊机判定标准,梳理人员密集场所、化工企业、建筑工地等消防重点区域,划定“电子定位围栏”,实现流动电焊作业人员作业信息实时掌握、规范化管控。
李浩:同时我们加强服务,在焊工层面进行公益培训,到现在为止我们全县已经免费培训焊工3900多名,我们焊工的量已经达到6500余名。我们从2023年下半年到现在,在电焊领域没有事故发生,也促进了焊工市场的净化,焊工现在取证意愿很强。
近年来,电动自行车凭借其便捷、经济的特点,满足了人民群众出行刚需,但是电动自行车引发的各类安全问题突出、事故频发。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,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安全不容忽视。
在江西省赣州市,当地依托一家物联网科技企业的技术力量,搭建起覆盖全市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监管平台,并将充电设施全面接入平台,实现统一管理。这家企业的主管助理肖金平介绍,这个平台能自动监测充电过程中出现的高温、烟雾、漏电等异常状况,一旦发现问题,会立刻把具体位置和设备详情等信息发送给用户及消防等部门。
肖金平:我们会实时去采集充电设施的运行参数,一旦这些运行参数超过了安全阈值,设备会立马上传异常信息,监管平台就可以发送通知到相关的管理人员,也就是从事后处理转到了提前预警。
据了解,该平台自2024年4月运行以来,已高效处置预警信息1587条。除了运用平台监管和使用智能设备等措施外,当地还推动充电设施应装尽装,将充电设施纳入老旧小区必改内容,加强便民服务。
赣州市民黄月洪居住的小区里,以前没有设置充电车棚及充电桩,居民经常私拉电线给电动自行车充电,有的甚至还把电动自行车推入家中充电。经过改造,如今小区里有3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,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。
黄月洪:老旧小区改造以后,设置了充电桩,使用起来很方便,很简单,费用也不高。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,到了时间,它能够自动断电,非常安心。
目前赣州市已累计完成3515个小区改造,新建车位51万个、充电端口40.6万个。赣州市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人泥杰介绍,这些新安装的充电设施强制配置了过载、过充、短路、漏电等保护及自动断电功能,集中充电场所也配套建设了红外火灾识别摄像头、烟感器、灭火装置等智能消防设施,实现隐患的整改闭环。
泥杰:经过一系列治理举措,我市电动自行车火灾实现稳中有降,截至2025年7月31日,全市共发生电动车火灾50起,同比去年的107起下降53.27%。
来自应急管理部的数据显示,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以来,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。2024年全国重特大事故首次降到个位数,死亡人数首次下降到2万人以下。2025年上半年,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2.9%、17.8%。每千次检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个数从2024年初的4.9项上升到目前的47项,累计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道7.55万公里,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2400万个。应急管理部安全协调司司长汪崇鲜表示,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将继续推动三年行动责任措施落地落细。
汪崇鲜:抓好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,督促逐条闭环整改到位。持续开展燃气、电动自行车、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、建筑保温材料等“一件事”全链条整治,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,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。